2025 年 4 月,川普政府祭出全球關稅政策,震撼全球市場,其中對台灣開出高達 32% 的對等關稅。但在對等關稅正式實施的僅僅 13 個小時後,政策便急轉彎──宣布對大多數國家暫緩 90 天實施,在此期間關稅統一下調為 10%。這起短時間內急遽調整的重大政策事件,突顯出國際貿易與碳政策的高變動、高風險與高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時代,企業該做的,不是等政策穩定,而是提前佈局、彈性調整。本文將分析這次關稅風波背後的結構性訊號,並提出企業如何透過減碳與淨零行動來強化生存韌性與出口競爭力。

01|全球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今天加稅、明天撤回,誰也說不準
這次的「對等關稅」事件堪稱現代國際經貿史上最戲劇化的政策轉折之一:
- 2025 年 4 月 2 日:川普宣布對全球 185 國課徵 10% 普遍關稅,對台灣等貿易逆差國額外加徵高達 32% 對等關稅。
- 2025 年 4 月 9 日凌晨:關稅正式生效。
- 同日午後:川普宣布「暫緩 90 天實施」,僅對中國維持 125% 的懲罰性關稅;其他國家若未報復,皆可暫時適用 10%。
這波急轉彎,讓市場與企業措手不及。企業預估的成本結構、定價策略、原物料調度瞬間失效,供應鏈混亂,客戶反應無所適從。這正是「政策風險」的具體展現——即使是發展完整的成熟經濟體,亦無法保證政策的穩定性與一致性。
02|美國碳關稅新提案:綠色保護主義的進化版登場
不僅傳統關稅來勢洶洶,美國對碳關稅的佈局也正式登場。2025 年 4 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比爾·卡西迪與林賽·格雷厄姆提出《外國污染費法案》(Foreign Pollution Fee Act, FPFA),主張針對碳排放高於美國平均值的外國商品課徵「碳污染費」,初期涵蓋鋁、鋼鐵、水泥、氫氣、玻璃、肥料等碳密集產業。
相較於歐盟 CBAM 的統一稅率,美國版本採產品碳強度分級課稅,預估對中國、俄羅斯商品課稅可能超過 100%,對北美近鄰則浮動於 0% 至 100% 之間。此一差異化制度揭示三重戰略意圖:
- 打擊鬆管國的碳傾銷行為;
- 建構美國本土製造業的碳優勢護城河;
- 為延續減稅政策提供穩定財源。
換言之,美國已將碳關稅從環保工具升級為產業與財政的複合型槓桿。
03|CBAM只是延後,不是不來:全球減碳規則仍在成形中
與此同時,歐盟 CBAM 制度原訂 2026 年正式課徵憑證,但近期也因複雜性與市場壓力,宣布延至 2027 年 2 月上路。同時推動以下簡化措施:
- 對 90% 小型進口商設豁免門檻;
- 預設值制度導入,降低報告負擔;
- 排除部分產業的間接排放計算;
- 放寬憑證預留比例,減少資金壓力。
但這些不是放棄,而是「讓你來得及準備」。歐盟明確表示,CBAM 將與 EU ETS 接軌,強化資料查驗、碳足跡比對,並逐步擴大涵蓋範圍。
在全球淨零治理快速成型、法規尚未定型的階段,唯一的應對策略,就是「預作準備」。
04|台灣企業面臨雙重風險:關稅加碳費,兩面夾擊
台灣目前對美出口佔比超過 23%,又有大批高碳排、高科技產品外銷世界。在這波風暴中,企業將同時面對:
- 關稅風險:若未來 90 天談判失敗,32% 對等關稅隨時「回魂」。
- 碳費風險:台灣碳費自 2025 年起正式徵收,雖已獲歐盟 CBAM 認定為可扣抵項目,但由於目前碳價水準不高(預估 300 元/噸起),實際可抵扣金額仍需依歐盟後續公布之計算方法確定,對出口高碳產品的企業仍構成潛在成本風險。
- 資料風險:CBAM 要求產品層級碳排資訊,許多中小企業尚未建立盤查流程,資料錯漏將直接影響課稅基礎。
碳與關稅不再各行其道,正逐步交會為全球新貿易邏輯的核心軸線。
05|活下去,才能邁向淨零:減碳是企業對抗不確定性的韌性關鍵
「面對這波關稅與碳費風暴,企業首要目標是活下去」。
但要如何活下去?企業不能等待政策明朗,而要以行動主導未來。
企業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做起:
1. 搶在政策前建立碳足跡資料主權
現在盤查、明天應用。企業應主動導入產品碳足跡(ISO 14067)與組織盤查(ISO 14064-1)流程,建立內部碳資料庫。
2. 建立彈性出口風險模型
當關稅劇烈波動,碳費機制尚未落地;企業若無多版本情境推演,只能被動迎戰市場風險。
3. 善用政府與外部資源
環境部啟動百億綠色成長基金,鼓勵「以大帶小」建構國內綠色供應鏈。工總也呼籲強化人才培訓、拓展海外市場、協助產業升級,並提供各產業面對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淨零轉型之培訓資源。
關鍵是:你是否已主動加入這波轉型列車?
結語|碳關稅不是政策議題,而是生存議題
當碳成本已從「內部外部化」變為「國際稅務化」,企業不能再用過去的 ESG 思維來面對未來的貿易現實。歐洲在推、亞洲在觀望、美國已出手——全球碳邊界逐步成形,而真正具備出口競爭力的企業,將是那些能提出可信碳資料、降低碳風險、快速應對政策分歧的行動者。
下一輪全球化競爭,不再比誰便宜,而是比誰低碳。現在不起跑,之後等補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