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ber 永續管理系統免費版上線

立即註冊

最新消息

「碳盤查」有 16 個結果

所有類別

2025-08-13

溫室氣體盤查 X 數位轉型實戰課程,最高補助十萬!協助提升碳盤查效率

截圖 2025-08-12 下午1.30.52
經濟部補助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永訊智庫「碳盤查數位化實戰:企業碳盤查效率升級指南」課程,符合「 30 人以下數位轉型培力課程補助方案」! 符合資格者補助上限每人 1 萬元,每一家申請上限補助 10 萬元。
ISO 14064 vs GHG Protocol

2025-07-30

企業碳盤查選哪一套?ISO 14064 vs GHG Protocol 解析與使用建議

企業準備開始溫室氣體盤查,卻發現有兩套主流國際準則:ISO 14064 與 GHG Protocol。哪個才是台灣法規要求的標準?哪個又更適合內部碳管理與永續報告書揭露?如果你是負責盤查或撰寫永續報告書的承辦人,這篇文章將一次釐清兩者的差異、搭配使用方式與最新IFRS S2趨勢,幫助你不僅符合法規,還能強化國際溝通與減碳行動策略。
環境部門牌

2025-07-23

四類行業還不清楚如何盤查嗎?環境部全新試算工具、碳盤查指引出爐!主要有哪些幫助?重點全整理

環境部承接今年三月擴大碳盤查公告的政策方向,於 7 月 14 日進一步發佈四種行業的溫室氣體盤查指引,涵蓋服務業、運輸業、醫療機構與大專校院;此外也提出了碳排放量的試算工具,協助事業初步計算碳排放量。這項更新對受納管的事業來說可以說是一大福音,大幅降低了執行盤查作業所需的行政成本。本文將帶您一同揭曉該資訊的所有細節。
使用內部碳定價的企業

2025-06-25

2025企業碳策略新趨勢:內部碳定價助攻減碳與競爭力雙贏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重視日益增加,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外部壓力,更需從內部進行變革。內部碳定價作為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能夠幫助企業在制定策略時考量碳排放的成本,從而推動低碳經濟的轉型。儘管優勢明顯,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包括內部抵抗、資源配置及市場波動等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內部碳定價如何促使企業在綠色轉型中取得成功,並提供具體的策略和建議,助您理解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到平衡,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與其他與會者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兩周年座談會合影。

2025-04-30

從川普退出巴黎協定,到臺灣定錨 2050 淨零,企業供應鏈減碳的新著力點是?!

2025 年初,川普聲稱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看似削弱全球氣候治理共識,事實上,ESG 早已成為國際頂尖企業的經營文化。而臺灣也在此時定錨未來 —— 賴清德總統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舉辦的會議中明言,臺灣 2050 淨零目標不會隨國際政局動搖。 更值得關注的是,環境部預計於 2025 年中,正式公告碳封存規範,這將會是企業供應鏈減碳與範疇三管理的轉捩點。本文為您解析企業應該如何掌握這場轉型良機!
Pay Carbon Fee

2025-03-21

【2025 碳費指南】企業如何透過自主減量計畫,將碳費從 300 元降至 50 元?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上路,碳費制度已成為台灣企業必須正視的營運成本項目之一。凡是屬於政府列管的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業、燃氣供應業與製造業,且年度溫室氣體直接或間接排放達 2.5 萬公噸 CO₂e者,將需繳納每噸最高 300 元 CO₂e 的碳費。 面對碳費壓力,企業若欲降低繳費金額,關鍵在於提出並通過「自主減量計畫」,即可適用每噸 50 元或 100 元的優惠費率。本文將說明如何透過系統性規劃與申報,自主減量計畫不僅合法節省支出,也有助於企業長期淨零佈局。
CBAM

2025-03-13

CBAM 是什麼?CBAM 擬延期至 2027 生效,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一次看

歐盟 CBAM 延期至 2027 年上路,台灣企業如何應對?本篇文章解析CBAM機制、影響產業及應對策略,助企業掌握未來碳交易趨勢。
環境部最新溫室氣體排放係數已上線,應避免使用舊版6.0.4! - visual selection (1)

2025-02-26

環境部最新溫室氣體排放係數已上線,應避免使用舊版 6.0.4!

面對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企業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使用正確的排放係數至關重要,確保企業碳盤查數據合規、準確無誤。
A man signing a doc for withdrawing from Paris Agreement

2025-02-07

川普再度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卻是臺灣企業「超車」大廠的絕佳時機?!

2025 年 1 月 20 日,隨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政策宣佈,全球減碳行動受到了重大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美國減少對氣候協定的承諾,不僅削弱了國際合作的協調性,也讓部分國家和企業可能放鬆減碳力度。然而,供應鏈壓力並未因此消減,尤其是歐盟等地仍對碳排放管理有著嚴格要求,全球品牌和採購商仍需要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維持高標準的碳盤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