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CUS 技術的政策推動與爭議
近年來,各國政府積極將碳捕捉技術納入國家減碳策略。日本政府全力發展碳捕捉技術作為減碳對策的策略,將其視為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同時,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也提出「減碳旗艦行動計畫」,將 CCUS 技術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希望能夠協助國內難減排產業達成減碳目標。
然而,在政策推動的同時,國際上對 CCUS 技術的質疑聲浪也愈來愈高。在 COP28 氣候峰會上,雖然達成了「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歷史性共識,但專家們警告,過度依賴碳捕捉技術可能會延緩真正必要的能源轉型。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能源業務中心主席伯恩斯(Maurice Burns)提出,太陽能、風能、電池已經有利可圖,需要加速發展。我們確實也需要氫能、碳捕捉技術,但過度注重會使能源減碳的方向失焦。
目前也出現了一些企業的立場轉變,例如 Climeworks 和 Heirloom 等碳捕捉技術公司近期與油氣產業合作,倡議碳捕捉技術的「永久儲存在地下」概念,但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引發了對技術本質的質疑。

CCUS 技術的政策推動與爭議
二、什麼是 CCUS 碳捕捉技術?
2.1 技術基本概念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原理是直接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然後將其利用為其他產品的原料,或是注入地下岩層進行長期封存,防止其排放到大氣中。
2.2 主要應用領域
CCUS 技術被視為「難減排產業」的潛在解方,特別是在鋼鐵、水泥、石化等以低碳減量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產業。這些產業由於其生產過程必然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傳統的節能減碳措施效果有限,因此被認為需要依賴碳捕捉技術來達成減排目標。
三、為何 CCUS 技術備受爭議?
3.1 「虛假解方」的質疑
國際組織「國際石油變革」(Oil Change International, OCI)直接指出,CCUS 技術是「虛假解方」,因為它容易應用不當。許多被捕捉的二氧化碳被「再利用」注入油井中以開採出更多石油,例如美國有 14 個碳捕捉計畫都用於開採更多石油。
科學與環境健康網絡也指出,每1噸注入油井中的二氧化碳會產生 2~5 噸的二氧化碳,這反而會加劇氣候危機。
許多國際學者也認為這項技術被過度包裝,實際上無法提供真正有效的氣候解決方案。這些批評主要集中在技術本身的侷限性,以及它可能成為化石燃料產業繼續營運的藉口。
此外,還有社會反彈與安全疑慮的問題。美國愛荷華州的居民擔心輸送二氧化碳的管線通過地下可能會引發地震、汙染,造成健康與安全問題。
3.2 技術效益不如預期
IPCC 將碳捕捉技術視為減排選項中昂貴且無效的選項。更關鍵的是,實際減排成果微乎其微——目前全球的碳捕捉技術僅捕獲 0.1% 的排放量。
四、企業採用 CCUS 技術需要注意什麼?
4.1 風險評估
企業在考慮採購 CCUS 技術時,必須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在成本效益、實際減排效果風險等方面,都是企業必須審慎檢視的關鍵。最重要的是漂綠風險。企業必須避免採購那些看似環保、實際上卻無實質減排效果的技術方案。這不僅會浪費企業資源,更可能損害企業的 ESG 聲譽。
4.2 替代方案與未來趨勢
相較於問題重重的 CCUS 技術,企業有更多成熟且有效的減碳選擇。再生能源優先策略是目前國際共識,COP28 設定了 2030 年再生能源增加兩倍的明確目標,顯示再生能源才是減碳的主流方向。
從台灣政策方向來看,2050 年電力配比規劃中再生能源占比將達到 60~70%,遠高於包含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比例。這明確顯示了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五、結論:理性看待 CCUS 在減碳策略中的角色
CCUS 技術雖然在理論上具有減碳潛力,但從目前的發展現況來看,它並非企業減碳的萬靈丹。建立多元化減碳策略才是關鍵,企業不應該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單一技術上,而應該採用多種技術組合來降低風險並提高減碳效果。如此一來,企業才能真正避免落入「漂綠」陷阱,達成實質的環境效益與永續發展目標。
企業的減碳之路需要的不是炫目的新技術包裝,而是穩健、有效、可驗證的實際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理性評估每一項技術的真實價值,將是企業邁向真正永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資料
- 《【資訊圖表】日本錯誤的淨零解方:碳捕捉與封存》— 環境資訊中心,2025 年 06 月 06 日
-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環境資訊中心,2024 年 03 月 12 日
- 臺灣 2050 淨零路徑 — 國家發展委員會